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预备人选窦铁成同志事迹
“工人教授”窦铁成
29年,工工整整地记下60多本工作笔记,洋洋洒洒100多万字,见证着一个人的毅力有多强。
29年,解决技术难题50多项,排除送电故障300多次,负责安装的45个铁路变配电所全部一次验收通过,见证了一个人的技术有多高。
29年,培养徒弟300多人,培养电力工技师40多人,见证着一个人的作用有多大!
29年,一个从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众人眼中的“工人教授”,中国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电力工高级技师窦铁成,用他朴素的人生经历,演绎了当代工人的不凡历程!
孜孜求索——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和技能”
谁也没有想到,外公不经意间取的一个名字——铁成,竟验证了窦铁成一生的职业,一辈子和铁路打上了交道。
1956年10月1日,共和国诞生7周年的日子里,窦铁成出生在陕西省蒲城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并没有让知识在窦铁成身上得到太多的延续。在那个时代,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自幼聪颖好学的窦铁成,不得不在初中毕业后,就插队到了农村。
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在那时的农村,窦铁成却是村民眼中的“文化人”,抽水机不上水了、电灯不亮了,这些“技术活”村民们都来找铁成。铁成心里发慌:自己“半桶水”,怎么帮别人?
没办法,只好照着书本,硬着头皮上。练多了,胆也壮了。不多久,他还真成了村民佩服的“电力”专家。
然而,命运似乎不让窦铁成在村里这么“安逸”。
1979年,中铁一局向社会招工。已经结婚生子的他,仗着农村这几年学到的“知识”,参加考试碰碰运气,竟然考上了,成为中铁一局一名电力工人。
仗着在农村几年练就的爬杆架线的“本领”,初来乍到的窦铁成很有信心:都是和电打交道,这个工作能应付。
当被派到唐山一个工程工地时,他呆了,高高耸立的电力铁塔、密如蛛网的电力导线、构架林立的变电设施,眼睛都花了,别说上去摆弄,看着腿都发软。
刺激他的,还不止这些。因为新来乍到,有的老职工在操作设备的时候,都不让他看。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和技能。没知识,没技术,就会被人瞧不起。”面对窘境,窦铁成下定决心一切从头开始学。
要学的东西太多,常常是头天所学的,第二天又忘了。窦铁成采用“笨”办法,白天学,晚上记,在笔记本上详细记下施工和技术要点,还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没想到,这个行为成了他受用一生的习惯。到现在,29年的时间,他已记下了60多本工作笔记,洋洋洒洒100多万字!很多时候,这些笔记在施工中派上了大用场。
苦心人,天不负。学到后来,闭上眼睛,电力原理、电路流程像放电影一样从脑中闪过,慢慢的,他心中渐渐有了底。
检验的机会终于来了。1983年,在京秦铁路沱子头变电所施工时,因为工班没有技术员,工长说:“你去试试,考考你,看你这‘钻头’有多硬!”
初担重任,可不能丢人,得拿出硬功夫!窦铁成白天干活,晚上把自己关在备用调压器房里,对照专业书籍,一张张图纸、一条条线路、一个个节点地分析解读,设备如何安置、电缆怎么走。工程期间,他把加起来一寸半厚的七套各类不同技术图纸齐齐地画了一遍。最后,工程顺利完工,还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微薄的收入,除了寄回养家,全被他用来买书了。29年间,他的这些“宝贝”已经塞满三大箱,跟着他走南闯北。工友们经常打趣:“老窦把书搁眼前,把老婆撂一边。”
知识在更新,窦铁成的脑筋也跟着换代。1999年,变配电设备的测试开始采用电脑分析,已经40多岁的窦铁成立刻买来计算机教材,从最基本的原理学起,慢慢地学会了表格制作、工程制图等,成为中铁一局3万员工中掌握电脑设计绘制电力图纸的第一人。
学习,让窦铁成始终站在了技术最前沿。从电磁保护到晶体管保护,从微机联锁保护到四电集成保护,我国电力变配电所经历的几次升级换代,窦铁成都精通在手,了然于胸。
“没有窦师傅不学的东西,现在很多国外设备图解都是英文的,为了搞懂弄通,这不,老伙计又在鼓捣英语了!”对老窦,同事很服。
技术尖兵——
“吃了这行饭,就一定要把这行干好!”
“老窦是技术‘大拿’,有绝活”。在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窦铁成“名头”不小。
多年不间断的学习,让窦铁成成了铁路电气和变配电施工的技术 “120”:有技术难题,大家只要拨打老窦的手机号码,难题往往迎刃而解。许多问题,他不需要去现场,只要听人讲解大概情况,就能很快找出“症结”所在。
“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做好做到家,吃了这行饭,就一定要把这行干好!”无数施工技术难关的攻克,证明着老窦的实力。
2001年,京珠高速粤境北段大桥变电所施工,设备配置起点高、技术新,60%为国外进口。施工难度很大,窦铁成被工程指挥部“点将”增援。
虽说干过不少变配电所,但一下子接触这么多、这么精密的外国设备,窦铁成还是看花了眼,“这可是长本事的好机会,一定要打个漂亮仗!”
粤北的深冬,寒气逼人。窦铁成干脆带着工友,住进了没门没窗的变配电所,白天紧锣密鼓施工,晚上研究设备的性能和原理。
安装任务很快完成了,可就在进行交工送电前的空载试验时,意想不到的故障出现了:一台升压变压器的空气开关不断跳闸。工友们进行了数次调试,始终找不出原因。
被施工方一口咬定:一定是施工出的问题。干了这么多工程,施工质量还从未出过问题,窦铁成感觉心像被针扎。
当晚,窦铁成拿着工具爬上爬下,翻图纸、测数据、重调试……飕飕冷风中,工友们心急如焚,窦铁成冷静如铁。
几个小时后,原因终于找到了,是空气开关的定值调整问题!
第二天,被施工方请来的法国专家听了翻译介绍窦铁成的发现后,直摇头:“不可能,我们产品很精密,不可能有问题!”
不服?事实为证!窦铁成详细解释故障原因:原来是设定电流值时,没有考虑变压器的励磁涌流;只有重新调整开关的电流整定值,才能正常送电。洋专家仍然将信将疑,亲自检查测试、反复核对,最后竖起大拇指连声说:“GOOD!”
外人看来,变配电所施工就是按照图纸安装,没太多“技术含量”。窦铁成屡次用事实击破误解。
在西康铁路秦岭变电所,数百米规格不同的铝板材要加工成长短不等、角度各异的连接导线。按照传统做法,既费时,工艺还不美观。窦铁成大胆设想,利用现场的废料,设计制作了一套煨弯器,一下子提高工效近5倍。
工友们打趣:“窦师傅,让你整个原子弹,估计您都没问题!”
2006年7月,窦铁成参加浙赣铁路板杉铺牵引变电所施工。这个变电所是浙赣铁路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变电所。
施工过程中,变电所的变压器引入导线设计要求为铜板双导线,但国内没有这种产品,交工日期已经逼近。大家把目光投向了老窦。
老窦不信邪。连续5个晚上,他在宿舍光着膀子写写算算,反复推敲。5天后, “简化结构,保证功能”的产品加工方案“出炉”:利用现场既有的铜排、铜螺栓等材料,加工制作出符合技术和功能要求的全铜间隔棒,完全达到技术指标。
后来,该技术在900多公里的浙赣线电气化改造工程迅速推广,节约成本四倍多。
29年来,窦铁成参加过无数铁路建设,先后提出实施设计变更6次,解决技术难题52项,为企业创造和节约达1300多万元。由他负责安装的45个铁路变配电所,全部一次性验收通过,一次送电成功,全部获得优质工程称号。
严师高徒——
“只要引导好,年轻人都是宝!”
2006年11月18日,窦铁成名震陕西。在陕西省电力线路工职业技能竞赛中,窦铁成获得第一名。更神的,获得第二、第三名的,居然是窦铁成的徒弟李洪江和孙晓峰!包揽前三名,激动的师徒三人,在领奖台上抱成一团。
在电务公司领导看来,窦铁成是公司最有“权力”的人:公司电力系统,上至公司领导层,下至普通电力工,2/3的人都自称是他的徒弟。
老窦收徒有自己的门道,“我喜欢勤恳、有悟性、肯钻的人。”
孙晓峰的进入“师门”,就是典型例证。
在外人看来,孙晓峰自小贪劣倔强,初中未毕业就在社会上游荡。到电务公司来时,他父亲对他的要求只有一句话:“儿啊,咱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
别人避而远之,窦铁成慧眼识金:别看孙晓峰顽劣,但他有悟性和好奇心,有事没事就到窦师傅的变电所转转,问这问那,什么工作都想沾点边。
“只要引导好,年轻人都是宝!”对于孙晓峰,窦铁成格外“关照”:没事就和他拉拉家常,干活时经常有意识让他搭把手,顺便讲讲电路原理。
渐渐地,孙晓峰入了门,上了瘾,以前东游西荡找乐子,现在工地乱串学本领。如今,他已经成为公司的最年轻的电力高级技师之一,独当一面。
“要把活当自己的活,把工程当自己的工程,把工地当自己的家。”师傅经常这样和徒弟们说。
赵亚平大学毕业刚来窦铁成班组工作时,被安排为开关柜二次配线,费心尽力地弄完后,运转正常,小赵自我感觉良好。没想到,窦铁成看到后,硬逼着他把好不容易接好的线全部拽掉。小赵很委屈:把线接进去,能正常运转不就行了吗?窦铁成不依:“不但要接上,还要接漂亮。外观美不美,质量好不好,反映的是人的素质!”
这以后,赵亚平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干完一个活,都要围着设备瞅上几圈。
“别看师傅平时和我们打成一片,工作中要糊弄他,门都没有!”徒弟们知道师傅的“厉害”。
师傅也有“豁达”时。年轻女职工张莉刚来时,特别害怕犯错误,不敢尝试,畏手畏脚。窦师傅对她说,“不要对工作轻易说不,要试着去干。没事,如果错了就说是我干的。”这句话,在张莉耳边回响至今。
照理说,徒弟成群,师傅好做,只要猫在后方指挥就可以了。老窦当师傅,可不轻松,总是亲自上阵,忙得灰头土脸的,干活比徒弟们还玩命,经常被旁人误认为是聘用的临时工,“你们这民工是哪里找来的啊,还挺有本事的!”
师傅身有三件宝:电筒、铁盒、笔记本。电筒晚上用来看书研究图纸,铁盒用来收集工地上的螺丝、零件变废为宝,笔记本用来记工作心得。
时间久了,徒弟们也“萧规曹随”,现在,三件宝已成师徒的共同特征。
严师出高徒。电务公司共有电力工技师42人,其中窦铁成的徒弟就有35人;公司电力工高级技师7人,窦铁成的徒弟占了5人。
铁汉柔情——
“以后退休了,我想多陪陪家人”
“我知道天涯路漫漫,我却要去海角路遥遥!”
这是窦铁成1997年10月30日出发去新疆施工时在火车上写下的“诗句”。从漠北到江南,从东海之滨到高山之颠,每次施工“转场”,老窦总会“诗意”大发。
既然与施工结缘,便注定了一生的漂泊。窦铁成对此太有感触。
女儿出生不在、家里盖房不在、老人过世不在……走南闯北29年,算起来,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竟不足3年。“家里有事也不敢跟他说,他搞施工,爬上爬下的,不能分心。”老伴杨华芳很体贴。
“我和老婆这么多年,没有红过一次脸!”老窦总是爱和工友和徒弟们炫耀。“不是不吵,而是根本没机会,一年都见不到几次人。”老伴点出了其中的“玄机”。
“取悦”老伴,窦铁成有一套。2007年他被选派去比利时考察,回来的时候,别的都没带,却给老伴带来了浪漫的“惊喜”:花30多欧元买了一枚镀金戒指,亲手戴到了老伴的手上。
“以后退休了,我想多陪陪家人”,老窦经常对工友们说说心底的愿望。
现在,老窦还和老伴有个约定,每天晚上九十点钟,老两口都要通过手机短信问候平安。
平时,老窦还爱跟工友徒弟们玩成一块。“他平时招呼我们‘哥们’、‘姐们’的,老爱跟我们开玩笑。”徒弟李洪江因家庭琐事和老婆闹别扭的时候,老窦还积极为他支招。
老窦很幽默。徒弟韩凌至今还在手机里保留着师傅去年中秋节在东乌铁路施工工地上给她发的自编短信:一把沙葱、二两蚊虫、三勺黄沙、四斤羊肉、外加五斤酸牛奶。月饼已送你,就凑合着吃吧。可别独吞,小心长肉!
铁汉有柔情。虽然岁月与风沙把窦铁成刻画得粗犷沧桑,但他的内心,却藏着一团乐观的火,兴趣爱好广泛得让人眼花缭乱:
他是“收藏家”,施工在沙漠戈壁、河流山川,为寻觅美丽的石头,他会翻遍工地周围的疙疙瘩瘩;
他是“摄影家”,无论自然条件多么艰苦,他都会随身带个小照相机,拍朵朵野花,拍落日晚霞;
他是“音乐家”,山头河边,夕阳西下,他会拿着笛子,深情地吹奏一曲《草原之夜》,对着天地诉说着心底的想家……
(转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4/25/content_80479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