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队员杨世海天文科考凯旋

  航行3万海里、历经158天,412日,载着成功完成各项科考任务的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员们,“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顺利返回上海基地码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杨世海副研究员也圆满完成此次天文科考任务凯旋。 

  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5117日从上海起航,经过近一个月、超过一万公里的航行,抵达南极普里兹湾,开始紧张而有序的卸货作业和出发物资准备等工作。1215日上午11时,38名科考勇士在“中山站列队整装待发,领队秦为稼宣布出征令后,即分为内陆队昆仑站队和格罗夫山队向南极内陆进发,开始了南极内陆科考的“取经征程”。 

  漫漫1250公里征途,杨世海同昆仑站队其他队友们一起众志成城、顶风冒雪、战天斗地、驱车上行,一路上除了克服极地酷寒、暴风雪、白化天、冰裂隙、软雪带、高原缺氧等种种艰难险阻,途中还做着科学实验,于20151230日下午5时抵达昆仑站。1231日,在简短的考察队仪式后,杨世海就携手队友们一起开始了南极巡天望远镜及昆仑站区天文仪器的维护和保养等工作。在经过连续20天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成功完成预定任务,于2016121日早上8时启程离开昆仑站,在27日下午胜利回到中山站。 

  此次南极天文科考完成了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的维护与升级,以及安装摄像头、温度传感器等工作,完整获取了AST3-2上年度观测获得的数据,解决了现场突发故障等,天津大学队员于策副教授负责完成了能源支持系统PLATO的工作。与此同时,远在南京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们也24小时密切监视着望远镜的各项状态,通过远程操控,共同保障着昆仑站各台望远镜持续正常运行,为即将迎来的极夜天文观测和不亚于空间环境的严苛考验做好准备。此次,在昆仑站还加装了新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机,为今后望远镜“新成员”储备“续航”能力。 

  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全自动无人值守的大视场巡天望远镜,主镜直径680mm、入瞳直径500mm,具有在极端环境下进行超高精度跟踪、无人值守、全自动观测、自动调焦、除雪化霜、远程故障诊断及状态检测,能在超低温80下低功耗高可靠性运行等特点。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南极巡天望远镜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南极昆仑站天文台建设的“探路者”,由中科院南京天光所、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与天津师范大学等有关天文单位共同为其研制、运行维护、观测和进行数据分析等“保驾护航”,积累了丰富的南极天文仪器研制、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