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天文科考进行时

南京晨报:南京专家为在南极架“天眼”打前站

我国第27次南极科考凯旋,南京天光所连续3年派人参加

  晨报讯(记者 仲永)4月初,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顺利返回位于上海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南京天光所的温海焜工程师和东南大学的魏海坤教授圆满完成此次天文科考任务随“雪龙号”凯旋。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南京天光所的温海焜工程师向记者介绍了他在南极科考期间的情况。据温海焜介绍,备受业内关注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所有关键部件的低温测试都已完成,绝大部分的工作性能很正常,预计在下一次南极科考时,就能将它架上“冰穹A”。

  南极,有着世界上最干净的冰雪与空气,是世界各国科学家共同向往的科研圣地。今年4月份,我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结束了一百多天的科考之旅,回到了祖国,其中就有来自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的温海焜工程师,这已经是南京天光所连续三年选派天文科研人员参加南极科考。

  据介绍,温海焜在抵达昆仑站的短短17天内,完成了多项艰难、复杂的任务——光学小望远镜阵(CSTAR)的更新维护;能源通讯平台PLATO的维护;自动气象站的安装调试……对这些比较专业的任务,普通人可能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考虑到南极地区海拔4100米左右(由于没有植被,海拔相当于5000米),含氧量只有我们这里的58%。再加上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量,所以体力消耗特别大。回来的时候,他的体重减轻了10斤多。因为缺氧,他们工作速度要放缓。在正常情况下2个小时就能做好的工作,在南极需要干上两天时间。不光是工作的速度,就连说话的速度也要放慢,“说话稍微快点,就会喘不过气来。”温海焜介绍说。

  据介绍,目前中国在南极冰穹A安装的还主要是小望远镜阵,它的观测能力有限,不能自主追踪天体,只能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进行一些观测工作。“此行更重要的任务,是为我国在南极之巅架设起新‘天眼’——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做准备。”温海焜说,目前架设在南极的CSTAR望远镜,主镜只有14.5厘米,观测能力有限,不能自主追踪天体。而AST3是主镜为68厘米、入瞳直径为50厘米的大视场望远镜,它能够实现全自动远程控制,还能够自动寻星,对今后观测暗物质、暗能量、变星、双星和寻找太阳系外行星等都会大有帮助。温海焜表示,目前,AST3所有关键部件的低温测试都已完成,绝大部分的工作性能很正常,预计在下一次南极科考时,就能将它架上“冰穹A”。

  据了解,历史上的天文学家一般不太相信太阳系以外存在着其他行星,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类才首次确认系外行星的存在,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天文专家已观测到近300颗系外行星。其中2004年,欧洲天文专家称在距离我们50光年的地方发现了一颗系外行星,质量相当于地球的14倍,虽然在那里没有发现生命,但是天文专家却将它称为“超级地球”,因为它是太阳系外行星最小的一颗,而且根据科学家的估计,只有这样的行星,才可能是岩石构成的,再大一些的行星,都是气体形态的星球。而暗物质则是指那些不发射任何光及电磁辐射的物质。而暗能量是一种不可见的、能推动宇宙运动的能量。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我们目前所认知的部分大概只占宇宙的4%,暗物质占了宇宙的23%,还有73%是一种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目前,世界各国的天文专家都在努力,希望能率先观测到暗物质、暗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