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鉴
【概况】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天光所)是我国专业天文仪器研制及天文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要基地,下设望远镜新技术研究室、天文光谱和高分辨成像技术研究室、太阳仪器研究室、镜面技术实验室、大口径光学技术研究室、望远镜工程中心和南极天文技术中心等7个科研部门,拥有中国科学院天文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是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017年作为唯一的中科院科研机构成功入选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
南京天光所战略定位是面向天文学研究中的重大需求,以突破重大天文观测设备的关键技术为目标,研究和发展与现代天文学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建设国家重大天文观测实施,在天文学研究中发挥技术引领和支撑作用,同时注重将天文技术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努力建成在我国天文学研究中不可替代、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机构。
“十三五”期间,研究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发展地基大口径天文光学红外望远镜和系外行星探测技术,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同时着力培育极端环境下的天文光学技术、先进天文科学仪器关键技术、大口径天文和空间光学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在重大天文观测设施建设与运行、天文光学前沿技术研究与探索、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建设主战场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截至2017年底,南京天光所共有在职职工166人。其中科技人员108人、科技支撑人员39人,包括两院院士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9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47人。
现设有“天文学”、“光学工程”等2个一级学科和“天体物理”、“天文技术与方法”、“精密仪器及机械”等3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个“仪器仪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点,并设有“天文学”、“光学工程”等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68人(其中硕士生41人、博士生27人)、在站博士后2人。
【科研项目】 2017年,南京天光所在研项目共150余项,包括新增项目66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21项(新增4项);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2项,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1项(新增);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3项;主持重点国际合作项目4项(新增2项);承担大科学装置运行与改造1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50项(新增33项)。
重大项目推进方面。积极推动“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先支持项目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立项和建议书上报。作为“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南极昆仑站天文台项目共建单位,承担建设南极最大口径的光学望远镜2.5米KDUST,建议书已报发改委。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首次实现了无人值守条件下的越冬观测,观测超过200多个系外行星候选体。AST3-2成功探测到首个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GW170817的光学对应体和光变信号,标志着多信使天文观测时代正在开始,是天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高对比度成像关键技术与太阳系外行星实测研究,完成升级之后的Extreme AO系统,采用277单元可变形镜,系统开环校正频率提高至2000Hz。空间无缝光谱仪完成巡天模块初步方案的设计评审,计划2018年6月转入初样阶段。作为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三大载荷之一——全日面矢量磁像仪(FMG)的主任设计单位,承担了自背景型号、立项论证及先期启动工作。LAMOST运维为巡天观测提供了重要保障,完成37块MB 、6块MA子镜和光谱仪部分光学元件的重新镀膜、安装和调试,及光学系统的检查和调试,LAMOST激光信标系统通过出所验收,成功镀制采用增强型金反射膜系的准直镜。12月31日,LAMOST DR5数据集正式向全世界公开发布。在国家某专项工程的部套研制、空间天文光学镜面研制和技术发展等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
国际合作项目方面。成功研制Φ1.35米超薄非球面改正镜助美国ZTF项目初光,美国Caltech光学天文台台长、著名天文学家Shri Kulkarni教授专门致感谢信,信中对南京天光所的光学镜面研制能力和项目组织管理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开展了美国30米望远镜TMT全尺寸子镜部套集成试验和试验镜预应力环抛工装。与西班牙GTC合作的高分辨率超稳定光谱仪项目,概念方案通过国内评审,提交外方团队。与美国MSE合作的10米光谱巡天望远镜项目,完成多目标高分辨率光谱仪概念设计,进入初步设计阶段。与美国TMT-WFOS组一直开展宽视场光学光谱仪的光机设计,已完成概念设计。
【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全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申请33件,其中发明专利31件(包括国际专利申请1件),实用新型2件;年内授权专利1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7件(包括国际专利授权2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件;软件著作权登记1件;公开发表文章23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3篇。《实践中培养创新型高层次天文技术与方法研究及应用人才》荣获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南京天光所科研人员独立撰写的英文专著《Understanding Optical Systems through Theory and Case Studies》(ISBN号:978151060835)由美国SPIE(光学工程协会)出版社出版,并已列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指定教材。
【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地区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全年出访14批次,共24人次,主要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进行研究合作等,涉及美国、印度、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士、智利、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接待来访15批次,共36人次,主要来自于南非、埃及、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相关天文研究机构。6月13日-14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先进仪器和技术中心(AI TC)负责人Anna Moore教授、Francois Rigaut副教授和澳大利亚天文台(AAO)技术部负责人Jon Lawrence博士一行三人到访南京天光所,就未来可能的国际合作开展了研讨。10月19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秘书长兼意大利EIE集团科学顾问Piero Benvenuti先生、EIE集团总裁Gianpietro Marchiori先生、技术负责人Massimiliano Tordi先生一行三人来访并会谈。11月2日,南非天文台(SAAO)Petri Vaisanen教授率领代表团九人首次访问南京天光所,双方进行了学术交流并探讨合作。
9月3日-6日,在黑龙江省伊春市成功举办第七届海峡两岸天文望远镜及仪器学术研讨会,来自大陆和台湾地区共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10月25日至26日,在南京主办第三届“南极星”青年科学家论坛,国内70多位青年学者参会。12月,南京天光所与南开大学人才培养合作开发基地签约并揭牌。年内,与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分别联合创办“天文技术与方法菁英班”、“仪器科学与技术菁英班”,建立了共同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将促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为双方全面战略合作奠定了基础。
由朱永田研究员领导的系外行星探测及地外生命搜寻团队成功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这一团队由来自6家单位的10位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优秀中青年人才组成,其中拥有正高级职称者7人。通过该项目,南京天光所将牵头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天文台和国家天文台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在系外行星探测及地外生命搜寻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推动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