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崔向群研究员

   崔向群,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天文学会(IAU)第9委员会组委;中国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1994年从德国欧洲南方天文台回国参加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简称LAMOST项目)的立项和研制、担任项目总工程师至今。曾任中国天文学会天文仪器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曾先后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南京市劳动模范、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教育科技工会科技标兵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为“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专家。为我国的天文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简称LAMOST项目),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大视场望远镜,更重要的是她的建成将使我国大视场天文学研究走在国际最前沿。这是一项为国增光、科技创新的重大探索,是我国几代天文人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崔向群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和同事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舍弃了近在咫尺的名利、地位,甚至亲情……
   1993年上半年,正在总部位于德国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参加20世纪末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光学望远镜计划---四台口径8米望远镜合成口径16米望远镜研制工作的崔向群接到导师苏定强院士来信:“小崔,我们国家要搞大视场光谱巡天望远镜(LAMOST初期的名称),需要你回来!我已经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看着来信,崔向群不禁心潮澎湃。LAMOST项目是一架平均通光口径4米,5度视场的反射施密特望远镜,焦面上放置4000根光纤,连接十几台光谱仪,一次观测可同时获得4000个天体的光谱。国家为此计划投资2.35亿元人民币,祖国还不富裕,那么大的投资意味着国家和人民厚重的希望!一个强烈的愿望不可遏止的充满心房:我要回去!老一辈科学家有许多人都是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回国的,我们这一代更应该这样!而此时,她所在的欧南台得知她准备回国的消息后,一再挽留;德国一家国际著名的大公司也邀其前去工作,并承诺两年后拿德国的工资派回到中国负责技术工作;在慕尼黑的朋友们也劝她要考虑到孩子已快小学毕业,回国可能不能适应国内的教育环境……。经过半年的慎重考虑,1994年初,崔向群婉谢了所有的挽留,义无反顾地携全家回国参加LAMOST的工作。1995年美国《科学》杂志采访并报道了崔向群从欧洲南方天文台回国参加LAMOST一事,报道中引用了崔向群的这样一句话:“This was exciting enough for me to come back, we hope this instrument will allow China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SCIENCE.Vol.270.17 Nov.1995。
   作为LAMOST项目的四个建议人之一,崔向群在该项目的立项和预研中负责技术工作,为项目的顺利立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她和同事们历经无数次答辩和审查后,LAMOST项目终于在众多预选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该项目1997年4月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2001年由国家计委批复开工报告。崔向群在项目立项后担任项目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全面负责项目的研制及关键技术的研究。LAMOST的Schmidt改正板是由24块1.1米的六角形反射镜拼接而成,在观测使用中要实时地依靠主动光学系统精确地变成需要的非球面----这就是薄镜面主动光学加拼接镜面主动光学技术。这是LAMOST的难题,在国际上没有成功的先例。LAMOST的另外一块大反射镜----球面主镜也要用37块1.1米地六角形镜面拼接成。在一架望远镜上同时采用两块直径分别为5米和6米左右的大口径拼接镜面,在LAMOST之前,国际上尚无前例。同类的光谱望远镜,世界上目前最大的光纤数(SDSS)也就是660根,而LAMOST光纤数是4000根,远远超过世界现有水平,有“光谱工厂”之美称。可以想象,LAMOST的成功对于中国近代天文学及世界天文学的意义与贡献有多重大。
  这是怎样的一个艰难历程!为了LAMOST,崔向群自1994年回国至今有11个年头了,她时刻都是箭在弦上,不敢有一丝松懈!她干练的短发已暗藏缕缕银丝,因常年伏案工作,劳累过度,严重的颈椎病使她看上去面色苍白,但令人过目难忘的是她那双因对科学执著追求而散发出睿智光芒的眼睛,坦荡尖锐,心灵纯净,透露着她高尚可敬的人品。崔向群是一位女同志,家务事和家里操心的事比男同志多,可她从来没有多想什么,而是默默地付出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与男同志一样干,甚至做得更多。科学研究造就了崔向群,她是一个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的人,繁重的领导工作,占用了不少科研时间,一天24小时,崔向群除了高效工作,不得不加班加点,放弃周末,放弃休假,甚至每一个与亲人团聚的春节假!为了LAMOST,她惜时如金几乎到达了“六亲不认”的地步。1994年10月,她挚爱的祖父在山东老家去世了。因路途遥远,如果赶去看上一眼少说也要耽误好几天的时间,当时工作很紧急又无法走开。尽管失去祖父的噩耗,让她十分悲痛,但一想到多少工作在等待着她去做,LAMOST项目的前期工作关系到能否尽快成功地立项以及在国际天文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宝贵的时间一刻也不容耽误啊!她收拾心情,投入工作,以此特别的方式默默地寄托对祖父的无尽哀思。不是她无情不孝,科研工作、LAMOST项目已融入了她的生命,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她本是一个很重亲情友情的人,但自参加LAMOST的工作后,与亲友来往也几乎没有了。记得她曾说过:“搞LAMOST这样的项目需要敢死队,参加LAMOST就是参加敢死队,而我就是敢死队队长!”为了LAMOST,崔向群坚定执着、锲而不舍。她多次代表项目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近10年来她先后发表文章40多篇,国际会议口头报告14篇。LAMOST新颖独到的设计思想和学术上的重大价值得到国际国内许多著名专家、权威的高度评价和支持。作为博士、硕士生的优秀导师,崔向群热心育人,为人师表。她已培养出硕士8人、博士4人,这些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达到了较高水平。目前正在培养博士4人、硕士1人,学生们无一不对崔老师充满崇敬和信服。他们说:“跟着崔老师不但学会了做学问,还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奉献,心中装进了祖国,知道了我们为什么而学!” 刚回国时,为了加速青年人才的培养,她筹建了“天文仪器技术与方法青年实验室”,带领青年人开展了大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失时机地把国际知名专家、学者请进来做学术报告,想方设法将青年人送出国做短期访问学者,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她对工作的态度和献身精神,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晚上,崔向群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而天光所实验大楼的灯光也会亮到深夜。“为了LAMOST,我什么都不要了”她这么说,也真的这么做。作为天文仪器与方法领域的主动光学技术专家,不仅国内缺乏国外也为数不多,欧南台直至98年底之前还给崔向群留着位置,2004年还有人劝她回去参加100米望远镜项目预研;美国的著名大学97年也邀其前去工作……但崔向群只要一想到自己身上的LAMOST的重担,她马上就谢绝了。无论国外多好的职位,多优厚的待遇,又怎能与祖国在她心中的位置相抗衡,她安于清贫,回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就是住着5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月拿着与国外相差几十倍的工资,默默地为科研创新而努力工作着、奉献着。至今她仍住在九十多平方米的宿舍里,却把几年前单位分给她的120平米的新房子留给将要引进的青年人才。如果你要列举那还有很多很多,包括欠丈夫、儿子的一大堆感情债。“怎么又要加班了?”,“怎么又要出差了?”,每当听到儿子的抱怨并看到儿子失望的眼光,她心里都很难过,她感到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给儿子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谈到人生格言,她说:“我没有格言,我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崔向群负责建成了“大口径主动光学实验望远镜装置”。这是一架改正镜为1.1米、光路长达40米的国际上第一架采用主动光学技术的反射施密特望远镜,用于开展以主动光学为主的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试验。自98年开题以来,项目组全体成员在崔向群的带领下,历尽艰辛、不屈不挠,力克众多技术难关,终获国际首创的高水平和高精度的科研硕果,至2002年底,闭环校正光学系统的象差获得成功; 2004年模拟LAMOST实际观测的开环实验成功!并于2004年底顺利通过了验收和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该项成果荣登国家天文台2004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之榜首。该装置用六角形薄镜面为主动光学中的可变形镜,发展了相关的主动校正力的定标计算方法,并用主动光学开环控制的技术成功地在薄镜面上产生偏轴非球面,补偿了光学系统的像差,解决了大口径、大视场反射施密特望远镜的关键技术之一,属国际首创。装置的实验成功不仅使我国掌握了大口径薄镜面主动光学的关键技术;为重大科学工程LAMOST的建成打下了可靠的基础;而且开创了天文光学中大口径、大视场观测的新局面,为我国的主动光学技术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做出了创新性贡献。LAMOST项目现已顺利进入安装调试阶段。2003年底,崔向群作为第一完成人和课题负责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精度大口径天文镜面磨制技术”分别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和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此项目2004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正在申报之中。这项成就标志着我国高精度大口径天文镜面技术迈上新台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我国天文学在21世纪的振兴和研制口径更大、技术更新颖的望远镜作好了关键准备,同时还为我国30-100米光学/红外望远镜项目上开展国际合作创造了条件。
   她常说:一个人只会埋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是不行的。崔向群--一个奋斗在中国天文技术前沿的科学人,为国增光是她的使命,探索、创新是她的责任,挑战神话不是梦!由于地面大望远镜不但集光能力更强,而且分辨率更高,于是极大望远镜,或者后来也称为未来巨型望远镜已成为观测天文学和天文技术科学领域中最活跃的热点之一。以崔向群为首的研究小组开展了我国30-100米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方案的研究,已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作方案研究的口头报告,发表文章多篇,其方案研究与国际同类计划相比具有创新特色,在国际同行中已引起较强烈反响与高度关注,也有很好的国际合作前景。科学研究之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总是与艰辛紧密相连,南极是地球最佳的天文观测地址,在这里建一台更大的LAMOST望远镜对人类具有重大科学意义,但是这里非常规的恶劣气候,对科学家和天文仪器的研制极具风险与挑战,凭着对事业的热爱,凭着一个科学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崔向群开始了新的探索,在她的努力下,2005年6月初,来自世界各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天文仪器专家集聚北京……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和平常人一样,崔向群也有自己的苦恼事。身为长女,何尝不想尽孝于年迈多病父母的膝下,但为了全力以赴投入工作,她只得把照顾父母的重任交给了弟妹。她还要省吃简用为在国外求学的孩子及时寄去学费、生活费,要教导孩子怎样精打细算,节省开支。是的,走在大街上,茫茫人海里崔向群是再平凡不过了,没有白领女性的名牌服饰、化妆用品,随身的永远是一只黑色帆布包,里面装着笔记本电脑。但是,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当你走进她的心灵,你会为之震撼!在她看来,她所从事的工作最有意义,她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无尚光荣而欣慰、无怨无悔。她的心中充满对祖国、对科学的热爱,这是何等充实与美丽的人!她因为无私而心灵纯净,她因为心灵纯净而勇敢追求,她在勇敢追求中将人生价值充分发挥!在这个年代,有钱固然使人羡慕,而崔向群,博导、首席研究员、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天光所所长的报酬统统加起来也不及为国外科研机构或国际上著名大公司工作给她的报酬,然而,你能说她不富有么?她把自身的发展与祖国的需要紧紧相连起来,她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为国家、为民族、为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一位科技工作者的高尚品德和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