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天文科考队员赴上海迎接雪龙船及科学数据

4月10日,历经长达182天并圆满完成各项科考后勤任务后,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乘坐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凯旋而归,安全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曹路院区)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详见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相关报道“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凯旋”)。作为第一批从澳大利亚乘飞机返回国内的第26次南极考察队天文科考队员商朝晖(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兼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副主任)和胡中文(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分别从北京和南京赶赴上海,荣归“雪龙号”,与队友们会合,共同参加由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政府举办的欢迎仪式,并取回雪龙号带回的仪器和科学数据。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组成单位派代表参加了欢迎仪式。

 

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组成单位领导和科考队员一起迎接雪龙号

 

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间,中国成功开展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来自全国数十家单位的科研工作者汇聚南极,用辛勤的汗水、顽强的意志和精诚的协作,在冰川、天文、地质、海洋、高空物理等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南极天文科考作为此次科学考察的一部分,在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的统筹下,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科学院所属各相关单位和其他考察队建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商朝晖和胡中文发挥了天文科研工作者的个人智慧,充分依靠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海拔4100米的南极内陆最高点,克服严寒缺氧等极端环境,经过其他队员的大力协助,在短短22天的时间里,出色地按计划完成了全部任务,这些包括:

(1)维护南极内陆自动天文观测站(PLATO),为PLATO更换发电机并添加燃油;(2)维护中国之星CSTAR;(3)维护测量近地面大气湍流和边界层的两台SNODAR;(4)安装测量太赫兹多频率(光谱)大气透明度和水气含量的仪器FTS;(5)安装测量近地面100m大气湍动的仪器SHABAR;(6)取回去年的数据硬盘;(7)安装新的监测云量的高分辨率摄像头HRCAM;(8)选定和建立南极施米特望远镜AST3地基;(9)参与昆仑站建设。

这些任务的顺利完成,保证了2010年的天文和选址观测,将为我国建设南极天文台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中国南极天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