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第31次南极科考队员杜福嘉和李正阳天文科考凯旋

  山花烂漫芳菲时,欢声笑语奏凯歌。410日上午,“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载着圆满完成各项科考任务的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返回上海基地码头。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杜福嘉副研究员和李正阳博士圆满完成天文科考任务凯旋,副所长宫雪非研究员专程前往迎接。 

  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41030日从上海出发,20141118日在雪龙船上受到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亲切接见。到达“中山站后,海冰卸货和出发物资准备等工作提前顺利完成。内陆队(昆仑站队)于20141215日从南极中山站出发,一路上历经暴风雪、白化天、地吹雪等恶劣天气,经过1250公里的艰辛跋涉,于20141230日下午3点顺利到达昆仑站。从20141231日开始,杜福嘉和李正阳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各项望远镜的安装维护工作。在南极昆仑站4087米高海拔、低温低压的艰苦恶劣环境下,两位勇士凭着顽强的毅力、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克服了时间紧、人员少、任务重等多重困难,经过连续23天的艰苦奋战、加班加点,同时在队友的协助下,圆满完成此次南极天文科考各项工作,于2015123日早上启程返回中山站,并于201527日上午到达中山站。此次23天内陆科考也是历次昆仑队科考工作时间最长的一次,期间还经历了设备故障,高原反应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和考验。 

  南极英雄多奇志,天光男儿爱拼搏。虽说杜福嘉和李正阳是继2011/2012年的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后再次远征南极内陆,行程已经很熟悉,但此次南极天文科考的任务却一点都不轻松,此次天文科考工作是历年来最繁重,最艰苦的一次。两位青年科研人员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化压力为动力,在零下40℃“哈气成冰”、高原缺氧、举步维艰的环境条件下,不舍昼夜,忘我工作,累了困了,休息一会再接着干,展开了与时间的赛跑。杜福嘉在局促的仓室中身穿厚重的防寒服安装调试、排查故障。李正阳由于长期在室外安装,导致好多天都咳嗽不止,可他俩“轻伤不下火线”,依然坚持工作。两人的体力消耗都很大,体重减轻不少,由于长时间户外作业,极昼的紫外线照射,脸颊仿佛镀了一层古铜色。正如他俩所说:我们的身后是全体中国南极天文人的强大支持和热切期待,我们不敢也不会有丝毫懈怠,我们坚决完成任务!也正是这种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激励鼓舞着他们不辱使命,成功圆满完成中国第31次南极天文科考各项工作。 

  此次完成的南极天文科考任务主要包括:成功安装第二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进行了现场安装调试和远程联调测试;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1的检测和CCD更换维护;自动能源与通讯系统PLATO-A的维护和更新测试;安装了升级版的CSTAR望远镜和15米高的自动气象站等设备;在回程运输途中还收集测量了运输振动的数据。目前已开始远程观测,接下来将在南极漫长的冬夜严酷环境中继续接受挑战。 

  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全自动无人值守望远镜,由南京天文与光学技术研究所负责望远镜本体研制,计划在南极冰穹A区域分期安装3台主镜直径68厘米、入瞳口径50厘米、空间分辨率达1角秒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ntarctic Survey TelescopesAST3),配备不同的滤光片,第三台望远镜将在未来几年南极科考中安装完毕。 

  AST3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南极昆仑站天文台建设的“探路者”,南京天光所、国家天文台与紫金山天文台等有关天文单位在其研制、观测和运行维护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十三五”南极天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链接:中科院南京分院网站——南京天光所第31次南极科考队员杜福嘉和李正阳天文科考凯旋

吊装

杜福嘉和李正阳在装调

留影

安装好的AST3-2(左)、AST3-1(中)与CSTAR(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