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苏定强院士捐资设奖并分享科研人生
150万元助力天文技术发展

2025年3月31日,天文仪器与技术创新奖捐赠仪式暨苏定强院士学术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麒麟科技园举行。会议由南京天光所宫雪非所长主持,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天光所”)以及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仪公司”)等单位的领导、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共200余人出席。

会议现场

苏定强院士将江苏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奖金100万元和单位匹配的奖金50万元,共150万元全额捐赠,用于设立“天文仪器与技术创新奖”,旨在激励在天文技术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的科技工作者。

捐赠仪式上,南京天光所党委书记袁祥岩研究员首先详细介绍了苏定强院士的学术成就,包括:在国际上首创被命名为苏俞周(SYZ)中继镜的光学系统,形成共用副镜的望远镜光学系统,使中国2.16米望远镜成为国际上第一架不同焦点共用一块副镜的望远镜,并在国内外一些大望远镜中应用;在国际上首先提出镜面曲面形状连续变化的常规不能实现的主动变形镜(主动反射面)光学系统,开辟主动光学的新方向,是我国两个国家大科学工程LAMOST(郭守敬望远镜)和FAST望远镜(天眼)中最核心的创新思想;采用主动变形镜光学系统,突破国际天文界长期以来大视场望远镜不能兼备大口径的瓶颈,创新提出新类型的、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LAMOST,引领了国际大规模光谱巡天,使我国掌握和发展了大望远镜和极大望远镜的关键技术——主动光学技术,具有了自主研制及极大口径望远镜的能力;于1972年在国际上独立提出了点图评价函数,基于此建立的光学系统优化软件用于天文光学系统的研究和我国光学望远镜和仪器的设计,比现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采用同样评价函数的美国Zemax光学设计软件早约二十年;先后建成我国第一个薄变形镜面主动光学实验装置和第一个拼接镜面主动光学实验装置;研制成中国第一个李奥双折射滤光器;提出了透棱镜型和条状透棱镜拼接型的两种新型大气色散改正器的方案,突破了大口径透镜材料的限制,为我国实现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光谱巡天望远镜创造条件等。提出了创新的中国12米望远镜光学系统,和可以实现5万根光纤的极大规模光谱巡天望远镜ESST的光学方案等。

袁祥岩书记介绍苏定强院士的学术成就

赵长印院长致辞

陆延青副校长致辞

李海波董事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赵长印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苏定强院士是我国天文光学领域的先驱和领军人,他用毕生精力推动中国天文事业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他的每一项创新成果,都如同一颗璀璨星辰,照亮了我国天文事业发展的道路。”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教授怀着崇敬之情说道:“苏定强院士在天文光学技术领域作出了系统性、开创性的贡献。苏院士将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转化为对未来的期许,再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天仪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海波研究员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苏院士的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科研精神,也彰显了他‘为民族振兴而创新’的使命担当。此次捐赠,是其一生奉献精神的延续。‘天文仪器与技术创新奖’将成为青年科研人员攀登高峰的阶梯,助力他们心无旁骛地探索宇宙奥秘、攻克技术难关。”

宫雪非所长为苏定强院士颁发捐赠证书,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学院李向东院长、南京天光所袁祥岩书记和天仪公司李海波董事长共同为苏院士颁发《感谢状》。最后,青年科研人员代表白华研究员向苏院士敬献鲜花。

宫雪非所长为苏定强院士颁发捐赠证书

李向东院长、袁祥岩书记和李海波董事长共同为苏院士颁发《感谢状》

青年科研人员代表白华研究员献花

随后,苏定强院士作了题为《我的科研历程》的学术报告,分享了他多年来的创新思想和重要研究成果。报告中,苏院士重点介绍了多项开创性工作:中国2.16米望远镜的创新设计——苏俞周中继镜系统;主动变形镜思想的提出及其在LAMOST和FAST等重大科学装置中的应用;创新的光学优化软件;我国首个李奥双折射滤光器的研制成功;以及他最早提出的空间站巡天望远镜(同轴方案)与空间站共轨伴飞的创新构想;此外,苏院士还分享了近期正在研究的2.5米空间望远镜方案设想等。在报告尾声,苏院士表示,数十年来推动他不断探索的源动力,是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他勉励在场师生,希望大家要秉持严谨治学的态度,充分利用当前优越的科研条件,为科学发展、国家富强和人民福祉而努力工作,为我国天文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苏院士作报告

交流互动环节,与会者围绕报告内容,针对当前前沿天文技术、青年人员的科研方向,以及报告中提到的2.5米空间望远镜创新设计方案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苏定强院士慷慨捐赠、奖掖后学,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与会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纷纷表示,要以苏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传承和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坚定创新自信,厚植家国情怀,以实干担当推动我国天文事业迈向更高水平,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